未来的墨学复兴必须在身位上有信心的一跃,从未济迈向既济。
相对于第三代现代新儒家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看法和评价来讲,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者的立场和观点显然是一种倒退。19.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自序",第2页。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每一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都包含了对以往的意识形态成果的继承。本文着重从人们相对忽略的后一方面加以补充阐述和发挥,希望此论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全面理解,让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实践中发挥更有力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同时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保守主义的'儒化'论,因为它是反民主反社会主义的。它们都是对于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且积极地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从罗尔斯对一般多元论和理性多元论所作的区分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这一点。
43.方克立:《略论现代新儒家之得失》,《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8页。方先生指出,大陆新儒学作为现代新儒学运动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把前辈新儒家力图从封建意识形态中解脱出来的儒学,即心性化、形上化了的儒学,重新政治化和宗教化"。彭曦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这些同时也构成整个《提纲》的根本宗旨。这意味着马克思把批判矛头指向了市民社会本身。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因此,马克思认为唯物论和唯心论必须同时被扬弃。客体性同主体性相对立,自然同精神相对立,唯物主义同唯灵论相对立,抽象普遍、实体同抽象单一相对立。
就此而言,马克思所从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无非是对市民社会加以批判所做的一种意识形态清理工作。这种生活趋向于直接的现实,趋向于尘世的享乐和尘世的利益,趋向于尘世的世界。作为实践的规定,则是这种对立之历史解决的结果。(28)《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荣震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10页。
马克思在《提纲》第1条中确立了唯物论和唯心论之间的正反题关系。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它是一种并非在自身之中得到满足的直观,因为,在这里,我并不把对象看作是跟我自己平等的(12)。(28)与费尔巴哈相反,唯灵论却仅仅执著于这种能动的方面,把它强调到同受动性相脱离的独断地步,以至于在方法论上犯了与唯物论相同的错误,陷入了相似的误区。
17岁的马克思在中学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提出了决定其一生致思取向的问题:我们的体质常常威胁我们,可是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⑨这在表面上多么类似于马克思的说法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说: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
马克思在自己著作中表现出来的对犹太人的憎恶,不过是对犹太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的性格之象征的否定。马克思在后来所撰写的博士论文以及为此所作的笔记中,找到了古希腊哲学中的两个典型即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
(16)如此一来,他把人只看作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从来没有看到现实存在着的、活动的人,而是停留于抽象的‘人(17)。因为唯物—唯心对立的扬弃,说到底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说过,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40)。六 对于唯物—唯心对立的超越问题,有两种解决方式,即历史的解决和逻辑的解决,这两者又内在相关。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深入解读《提纲》第1条的丰富内涵,对于进一步准确地把握马克思哲学的精神实质,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因为在市民社会中,人是世俗存在物(37)。为澄清这一指责的虚妄性,马克思写下了这个《提纲》。
由此不难理解费尔巴哈与黑格尔何以殊途同归,都陷入对现实的实质上的非批判态度这一事实了。(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48页。
(46)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所作的边注中揭露道,作为虚幻的共同体,政治国家所代表的那种抽象的普遍性,符合于共同利益的幻想,符合于玄想家的欺骗和分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0页)。②[法]科尔纽:《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载《马克思哲学思想研究译文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1页。
【关 键 词】唯物—唯心/对立/实践活动/逻辑/历史/扬弃 我们之所以反复释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决非小题大做,也非刻意地去寻求微言大义,而是因为它关乎对马克思哲学实质的确切理解和恰当领会。因为市民社会成员才是功利之徒,其活动才具有费尔巴哈不满意于实践的那种不洁的、为利己主义所玷污的性质。由此决定了费尔巴哈哲学最终也不过是在解释世界,而非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共产主义作为理论的规定,是唯物—唯心对立之逻辑解决的结果。
(11)但问题是,费尔巴哈在强调感性原则的同时,未能从感性对象走向感性活动,而是止步于感性直观,因此他仍然是不彻底的。如果说,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立足于市民社会,推崇感性(45)原则,构成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的典型代表。
当然,这样两种意识形态修辞及其对立,同其他一切意识形态现象一样,并不是人们鼓噪出来的主观产物,它的产生有其真实的社会根源和特定的历史原因。(44)《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591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38页。【内容提要】 表面看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1条除了一般地讨论旧唯物论的致命缺陷外,就是特别地讨论费尔巴哈唯物论所特有的缺陷。
马克思藉此揭开了隐藏在唯物—唯心及其关系背后的深刻历史内涵和社会根源。其实,该条的基本蕴含在于揭示唯物—唯心及其对立的学理基础和社会根源,奠定先行地确立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原初基础,阐释‘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无论是在逻辑的还是在历史的意义上,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只是暂时的意识形态现象,而非超历史的永恒之物。实质上,该条的基本蕴含在于揭示唯物—唯心及其对立的学理基础和社会根源,奠定先行地确立超越唯物—唯心对立的原初基础,阐释‘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也同时构成整个《提纲》的根本宗旨。那么,黑格尔的唯心论则正好与此相反,它作为神化政治国家这一虚幻的共同体的结果,构成把国家绝对化的意识形态的典型代表(46),由此铸就了黑格尔哲学沦为普鲁士王国官方哲学的命运。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8页。此话原文为:Wahrheit, Wesen, Wirklichkeit ist ihm nur die Sinnlichkeit。
(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换言之,这种两极之间的张力,其秘密已然隐藏在实践这一原初范畴之中了。